(网经社讯)3月25日,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》等法律法规,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《关于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的通知》(工信部信管函〔2023〕26号)等工作部署,广东省通信管理局持续开展移动应用程序专项治理工作,发出《APP处置通知书》责令APP运营者限期整改,并通知相关应用商店协助督促APP运营者整改。截至目前,尚有7款APP、1款小程序未完成整改(详见附件),现予以通报,被通报的APP/小程序应在2025年4月1日前完成整改及反馈工作。
违规行为细节:超范围收集与规则不透明成“重灾区”
据网经社移动出行台(DCX.100EC.CN)查询DeepSeek后获悉,根据通报内容,被点名的8款应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隐私安全问题。其中,“搜书大师”(开发者:深圳静读信息技术有限公司)因“违规收集个人信息”“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”及“欺骗误导用户下载APP”等问题上榜,其备案编号为粤ICP备18040439号-2A,安卓版本为V23.1.1。另一款小程序“海王美妆线下GO”(开发者:深圳海王大元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)则因“未公开收集使用规则”被列入名单,其微信小程序版本号为4。值得注意的是,所有应用均存在“违规收集个人信息”的共同问题,部分应用甚至通过强制、频繁索取权限(如“她伴”APP)或隐瞒收集规则(如“Androidpods”)侵害用户知情权与选择权。
用户风险:数据泄露与权益侵害的“隐形炸弹”
这些违规应用的存在,为用户埋下多重风险。首先,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可能导致用户敏感数据(如位置、通讯录、生物特征)被非法获取,进而引发精准诈骗或身份盗窃。例如,某租车APP违规收集用户行程信息,一旦数据泄露,攻击者可掌握用户出行规律与消费能力。其次,未公开的收集规则使用户难以行使“数据删除权”,即便停止使用应用,个人信息仍可能持续被滥用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应用通过“欺骗下载”手段诱导用户安装,加剧了恶意软件传播的风险。
应对之策:技术监管与用户意识双升级
针对当前乱象,专家建议多方协同构建防护体系。监管层面需强化技术手段,引入AI检测工具实时监测APP权限申请与数据流向,并建立“黑名单”动态公示机制。法律层面,应完善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实施细则,明确“违规收集”的量化标准,降低企业违法成本。企业端则需落实隐私合规审查,将“最小必要原则”嵌入产品设计流程。对用户而言,应养成“权限最小化授权”习惯,定期清理冗余应用,并通过第三方评测平台评估APP风险等级。
行业反思:隐私保护与数字经济的平衡之道
此次通报不仅是对违规企业的警示,亦是对整个数字行业的警醒。在数据驱动发展的当下,企业若一味追求流量而漠视用户权益,终将失去市场信任。某互联网安全机构数据显示,2023年全球因数据泄露导致的经济损失已达数百亿美元。平衡隐私保护与创新发展,需以立法为基、技术为盾、伦理为纲,推动行业形成“安全为先”的共识。
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已要求涉事企业限期整改,并强调将持续加大监测力度。随着公众隐私意识的提升与监管体系的完善,移动应用生态有望迈向更健康、安全的发展轨道。